东至豆丝是皖西南东至县传统小吃,主要选用优质大米和绿豆等主要原料,经过破碎、浸泡、磨浆、烫烤、切丝、烘干等工序,最后形成条状粉丝。
这种绿豆粉丝与外地粉条(皮)略有不同,在东至县洋湖镇,当地老百姓简称它为“豆丝”, 其中高山村许村做豆丝尤为出名,相传是豆丝的发源地。
传说明朝就有做豆丝的习俗,至今有六百年的历史。相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经古建德县(今东至),在农家小院里尝过豆丝,还随口吟诗一首:绿豆如何切成丝?纤纤玉手巧为之。万水千山莫言苦,一腔热情竟如斯。乾隆爷意犹未尽,还要来笔墨纸砚,泼墨挥毫写了五个大字“唐氏豆丝香”。
诗中的女主人便是东至豆丝的创始人唐小凤,因唐氏豆丝受钦封而风靡一时,并流传开来。随着时间流逝,“唐氏豆丝”更名为“东至豆丝”,乾隆皇帝的墨宝也因年代久远而不知影踪。
做豆丝是东至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东至县洋湖农村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豆丝,从腊月吃到来年。人们觉得,豆丝是一年辛苦劳作的犒赏,有豆丝才有年味。每当有客来访,都会不约而同地呈上一碗香喷喷的豆丝,看着客人吃的津津有味,主人家会更加高兴。
东至豆丝在高山流传至今,历经了五代传承。
第四代传承人 许巧英 出生于1956年,六十多岁的老人做了一辈子豆丝,其子唐昶从小耳濡目染,在老人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中,逐步接过了豆丝技艺的传承大旗。
第五代传承人 唐昶,出生于1981年,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一直致力于研究谷物及其他作物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2014年-2017年荣获“县十大青年创业之星” 、“池州市创富好青年” 和“先进党员”等多项称号。
唐昶现任安徽家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豆类及其他作物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行业已有10个年头,对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始终坚持保留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家佳食品、家的味道为经营理念,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成功让东至豆丝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并且将原有的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将东至豆丝发展出各具特色的4大系列,分别是:传统绿豆系列、清新蔬菜系列、乡村粗粮系列、以及药食同源系列。
东至豆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改良与创新,确立了在池州市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池州市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东至豆丝”影射出东至县乃至池州市旅游经济产业的积淀与繁荣。“东至古街不可不逛,东至豆丝不可不吃”已成为所有到池州市旅游的游客必须亲历的行程。
豆丝早已是东至人必不可少的年货,往年腊月,家家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做豆丝的习俗慢慢淡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到市场采购成品豆丝作为年货。因为制作工艺严格,“东至豆丝”在原材料和人才储备上都面临巨大考验。从东至豆丝的主要原材料绿豆和精米来说,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制作的要求,对于绿豆和精米的施肥、治药、储藏,都会影响到豆丝的质量与食品安全,从而使东至豆丝的制作在原材料的选用上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而伴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从事豆丝加工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传统工艺近乎失传,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成为了继承和发扬豆丝文化的重要难题。
唐昶作为“唐氏豆丝”的传承人,记忆里总萦绕着沁人心脾的米香豆香,总会怀念那满是热腾腾的豆丝包裹的幸福快乐时光。企业和个人的荣誉不足喜,他最想做的还是让豆丝这种历经时间沉淀、饱含人情的味道继续融合在故土乡野。